西 安 市 雁 塔 区 电 视 塔 社 区

Xi'an Yanta District Tv Tower Community

    • 社区电话 (029)68787118

    • 社区电话 (029)68787119
    • 服务时间

    •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 微信二维码

丝路同心 雁塔共擎 做优“五+”平台 搭建民族互融“同心驿站”

近年来,电视塔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站,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主动适应新时代城市社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需求新特点,围绕打造“丝路同心、雁塔共擎”的民族工作品牌,以城市社区党支部为主阵地,以搭建“支部+”“学习+”“文化+”“服务+”“互助+”——“五+”平台为抓手,上下联动整合资源,健全优化工作机制,倾力倾情做好服务,真心实意帮困解难,擎力搭建党建“筑心”、教育“凝心”、文化“连心”、服务“暖心”、互助“安心”的城市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同心驿站”。


 

一、做优“支部+”,党建引领“筑心”

坚持党建引领,紧紧依托社区党支部这个主阵地,拓展深化“支部+工作站+网格+党员”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统筹处理民族事务中的“主心骨”作用筑牢支部阵地基础。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工作站站长,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办公室,在社区所有政务服务功能单元设立少数民族群众接待岗,建立“一套流程”(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业务办理流程)和“七项制度”(民族工作情况通报、政策法规学习、信访接待、联系访问、志愿服务、联谊交友、突发事件处理),将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站的组织建设、硬件设施、运行机制、服务功能同步推进、同步提高。强化党员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少数民族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系统,同步参加社区党支部组织生活。同时,建立少数民族先进代表和优秀人才信息库,蓄足入党积极分子“源头活水”,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先进“苗子”实行“一对一”精准帮带,先后有3名提交入党申请,发展少数民族入党积极分子2名。提升网格治理精度。常态化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化台账,把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社区网格治理工作中,结合社区实际建立1个大网格、5个微网格和2个行业人群网格,由10名少数民族先进代表担任网格员、楼栋长,使社区民族工作能更加精细化、精准化。通过建立支部统筹调度、党员纽带衔接、网格精准治理的良性机制,使服务工作站建设成为人心归聚、情谊相依的一面旗帜。

二、做优“学习+”,宣教结合“凝心”

坚持以党的民族政策凝心聚力,把学习制度化与宣传常态化相结合、专题培训与上门解读相结合,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红色思想浸润。以少数民族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行业先进代表为重点,采取主题党课、专题宣讲等形式,适时开展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学习;先后组织13批次少数民族代表赴蓝田葛牌革命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观看《秀丽人生》《长津湖》等红色电影,通过多角度感受党的奋斗史,让各民族居民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法律法规普及。每年组织以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为重点的社区民族干部学习培训。每季度召开社区民族工作会议传达学习最新文件和会议精神。通过社区板报、公示栏、宣传册、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定期举办民族知识答题、竞赛等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学习民族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送法上门”“涉法问题咨询”等公益普法活动,有效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遵法守法用法意识。先进典型带动。注重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集聚效应。成立少数民族积极分子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义务医疗队、治安巡防队,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全面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创卫创文、助老助残等公益活动和社区建设,引导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大力表彰宣扬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涌现出的少数民族优秀代表和诚信经商、助力公益、乐于奉献的先进事迹,有2人荣获“西安市荣誉市民”,有效增强各族居民归属感、凝聚力。

三、做优“文化+”,活动互融“连心”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各民族传统文化为纽带,以“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为宗旨,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充分社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阵地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七进”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相结合,通过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政策法规培训”等形式的活动,大力宣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力促民族传统文化交融。建立联谊访问制度和联系交友制度,广泛开展各类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连续5年邀请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组织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举办的传统节日主题文化活动,连续3年举办“民俗乡情一碗面”民族团结大联欢,先后举办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系列知识讲座30余场。通过形式多样的民族特色文艺联演、民族特色小吃品尝、民俗文化交流,搭建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交流互融平台,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丰富社区特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民族联谊、文化交流和社会公益活动,涵养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把各阶层少数民族群众、各行业代表人士吸纳和团结起来。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民族团结主题观影会、趣味运动会、“五好文明家庭”、“绿色家庭”、“文明楼院”、“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创建活动,在创卫、创文、疫情防控工作中,动员少数民族同胞积极参与,激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构建和谐幸福家园的归属感责任感。

四、做优“服务+”,精准服务“暖心”

服务站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为先、暖心促管”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工作模式,从小处着手,用心、用力、用情当好服务员,积极打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平台。精准建立服务台账。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台账,在精准录入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基本人口信息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宗教信仰、饮食文化、殡葬服务等个性需求以及就业、入学、医保、住房等方面实际情况。依托“社区+服务站+网格”,建立服务联络责任卡,通过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健全信息台账,明确定期走访、民族交流、结对帮扶责任,做到实时掌握社情民意,形成无缝隙覆盖、无死角管理的工作格局。规范整合服务流程。按照“一站式”服务标准,设立专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接待岗,实行“一岗多能”,根据少数民族群众常见办事需求,整合医保、住房、计生、养老、入学等业务,梳理涵盖9项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服务清单,规范建立“极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业务办理流程,最大的限度的让少数民族办事群众享受城市改革发展带来的同质化均等化便捷化社区公共服务。真情服务保证质效。为确保服务治理,服务站在加强干部处理民族事务法规素养和工作能力的培训和学习上常抓不懈,建立民族工作政策法规学习制度,每月组织服务站成员重点学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邀请少数民族群众代表进行民族知识讲座,定期组织各行业阶层代表召开恳谈会,听取对服务站工作和服务的意见建议,不断调整、创新和总结工作方法,努力形成少数民族群众和政府共建共享的良性互动关系。

五、做优“互助+”,倾力解难“安心”

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体现在真心互助、倾力解难的具体行动中,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真解难、真办事。设立“站长热线”。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群众信访接待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站站长电话和服务站求助渠道,坚持“立足雁塔,辐射全域”的工作理念,对来电咨询和上门求助少数民族群众不论地域都“无差别接待、尽全力解难”,热情做好少数民族群众来信来访和接待工作,将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的情况和困难记录在册,并报请有关部门视情况给予帮助解决。近年来,接待群众1200余人(次)遍布全省13个市县,社区协调解决和报请市区帮助解决问题36个,“站长热线”成为民族互助的响亮品牌。打造互助平台。着眼就业、医疗、入学、住房、经商等关乎群众最切身利益的困难问题,积极助力搭建统战、民宗、公安、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上下联动帮困解难的“互助绿色通道”。近年来,作为全省首家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协调办理异地医保和申请保障性住房的服务工作站,先后累计帮助170余位少数民族群众申请城镇居民医保,为16户居民办理保障性住房。先后为16名外来子女办理的入托入学,联合爱尔眼科医院为180余名少数民族同胞提供了3场眼科诊疗和免费健康体检,开展12场次汉语言、烹饪等公益技能培训;帮助3家企业商户协调经营场地,开展7场产品展示推广活动。建立互信机制。针对民族问题突然发生、快速扩散、涉及面广、影响巨大等特点,建立民族事务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形成快速、有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志愿服务队“缓冲垫”作用,积极协调牵涉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进行事先疏导、及时化解,把隐患化解于无形,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设立法律援助办公室,通过法律渠道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和合法权益。先后协调化解矛盾纠纷6起,提供法律援助28例,有效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本地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共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的积极力量。

 

雁塔区电视塔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站